虚者下之,是为重虚,阴津消亡,自然大渴。 虽有潮热,而无□满谵语濈濈汗出之证,故不可用承气。
又曰:或问既下利矣,则热气得以下泄,何由而致谵语有燥屎也?此承上条详其义、以明其治也。
方有执曰:躁,手足疾动也;到,犹言反也,谓徒躁扰而反不得解也。 观结句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
此为阴阳错杂,表里混淆之证,若温其下,恐助上热,欲清其上,愈益中寒,仲景故以此汤主之,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,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。胃热上行,面应赤色,攻则亡津液,故发热色黄程知曰:言热在阳明之经,不可攻也。
其势濡弱,故名曰柔痉。 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死。
内热者,防风通圣散。程应旄曰:热阻于肌肤之间,故发热而小便为之不利,郁而成黄也。